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向医药领域,中国创新药企在挑战中检验全球化韧性。
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“真实社交”上宣布,自2025年10月1日起,美国将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%的关税。该政策唯一的豁免条件是药企必须在美国已有在建的制药工厂,且“建设”被定义为已启动施工或处于建筑工地阶段。
此项远超此前美欧15%医药关税协议的税率,旨在通过极端压力迫使制药企业将生产和供应链转移至美国本土。
市场反应:全球药企股价应声下跌,A股港股同步承压
全球资本市场对此消息反应迅速且强烈。美股市场上的国际药企首当其冲,辉瑞、默沙东等公司股价一度下跌超过2%。
A股和港股市场的医药相关股票同样未能幸免。CRO概念股普遍下挫,康龙化成(33.570, -1.03, -2.98%)、凯莱英(107.760, -3.96, -3.54%)、昭衍新药(36.900, -1.40, -3.66%)等大幅下挫。创新药指数开盘走低,恒生医药ETF等相关ETF跌幅显著。
政策背景:并非临时起意,关税威胁早已显现
此次关税政策并非突然出台。回溯政策轨迹,特朗普在今年4月便预告将对进口药品征收“重大关税”,7月曾放出200%关税的风声,9月18日进一步暗示药品关税可能高于汽车行业的25%。
特朗普声称,此举旨在降低美国药价并促进制造业回流。然而,多位经济学家指出,高额关税很可能产生相反效果,不仅可能扰乱复杂的供应链,还可能因成本转嫁导致药价上涨,最终伤害美国消费者。
对中国药企的影响:短期阵痛与长期机遇并存
对于中国创新药企业而言,此政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。
短期来看,市场情绪和股价波动不可避免。中国药企的国际化进程可能面临更高的门槛,特别是对于那些尚未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的企业。
然而,中国医药(11.150, -0.38, -3.30%)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已形成坚实基础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创新药授权出海总金额创下新高。国内药企在研发实力上不断取得突破,从“跟随”走向“首创”。
同时,政策也留下了明确的豁免路径:在美国建厂。目前已有部分中国药企在全球布局产能,未来通过加速海外生产布局,有望规避关税壁垒。
产业前景:全球化不可逆转,创新仍是核心竞争力
长期来看,创新药发展的根本驱动力(9.460, -0.04, -0.42%)不会因单国政策而改变。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、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不断优化的创新环境。
中国医药产业正在经历从“医药大国”向“创新药强国”的转变。在干细胞治疗、基因治疗等尖端领域,中国与美国已处于全球前两位。
面对新的贸易壁垒,中国药企需要更灵活的国际策略,包括考虑在美国或其自由贸易伙伴国(如墨西哥、加拿大)建厂,以及更积极地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工具防范风险。
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之路虽遇风浪,但航向未变。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短期内制造了障碍,但也倒逼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和产业升级。
随着中国药企在AI制药、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,并通过License-out(对外授权)交易与国际巨头深度绑定,其内在价值终将在全球市场得到公正定价。真正的创新,终将穿越政策的迷雾。 |